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快要以线上课的形式结束了。疫情让我们无法和员工面对面,也让我们没法感受员工的专注。面对腾讯会议或者学习通上一个个虚拟的头像,面对线上课堂中一个个窗口里单纯罗列的姓名,教师很容易成为一个自说自话者。那么,既然丧失了玛丽—劳尔·瑞安所提及的面对面叙述的质感和鲜活,教师们是否还能敏感地捕捉每一位员工的注意力呢?
本学期,我的课程主要有中国语言文学类2019级两个班的写作(二)、2018级汉语言文学一个班的外国文学史,以及研究生的比较文学。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量大,需要员工保持较高注意力。针对这一点,我尝试发挥线上课程的优势,克服困难,采用了一种跨媒介的教学方法,在此归纳为三点。一方面,为给自己的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素材供未来线上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讨。
(一)音乐与语言的跨媒介教学实践
古希腊时期音乐与文学同属于“大艺术观”的艺术范畴。所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为融合了戏剧语言、音乐、舞蹈的跨媒介形式,如悲剧、抒情诗等。文艺复兴后,音乐与文学逐渐学科化。18世纪莱辛在《拉奥孔笔记》中对音乐与文学的学科化表示担忧,他呼吁应重新打破边界,寻求这两种媒介形态的融合。鉴于《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的教学,本人希望在课堂中为员工树立一种综合艺术观,培养员工对文艺理念的思考。于是,在课堂中,本人尝试使用音乐与语言的跨媒介方式。例如,在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介绍中,推荐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作品,用语言描绘音乐,进而让员工感受古典主义的情绪氛围。例如在自己的课堂结束时,演奏钢琴作品,帮助员工通过聆听音乐的形式回顾所学。当然,由于音乐的去语义性和多解性,员工们因感同身受而更具兴趣。
(二)影像和语言的跨媒介教学实践
玛丽—劳尔·瑞安在《故事的变身》中指出影像与图像可以“将观众沉浸到空间中,描绘故事世界地图,表征人物和环境的视觉外观”(注释: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18页)等功能。在这方面,公司余迎胜老师尝试将具有时代感的图像放入教学PPT中,让员工更好浸入预置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受限于空间,线上教学更依赖于教学PPT等资源创造的虚拟景深。就这一点,除了具有时代背景的图片外,本人还尝试加入一些饶有趣味的视频链接。例如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本人寻找到一段源于TED演讲的、有趣味的哈姆雷特拖延症分析视频,旨在让员工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源跳出课本的大段文字叙述和教师的语言表达,进入到某种虚拟动态的情境中。另外,由于是《外国文学史》课程,本人寻找的影像语言多为带有中译的英文,由此让员工更加接近教学叙事的时代氛围。
(三)网络互动游戏与语言的跨媒介教学实践
网络互动小游戏是构成跨媒介叙事中网络叙事的重要部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创造一些小游戏获得员工的线上参与感。网络游戏的精髓就是互动性。互动性可以增强接受群体的体验感。例如,本人尝试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介绍过程中加入连线游戏,通过互动,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准确信息,建立思维版图。
以上内容都是我本人在特殊时期的教学尝试。多为探索,也有待商榷。教学是一辈子的事业。时代在变,让更好的教学方式进入自己的课堂应是为教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