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新闻
文学的发生——模仿说
作者:熊晓华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10-21        来源: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青年传媒中心         点击:

人类的任何生产运动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活动,没有被生产的客体或没有生产的主体,便没有生产。同样,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生产,也是人与世界即主客体间的特定关系的反映。关于文学的客体,有两种解释,一为自然,二为情感。当全面总结了这两种观点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文学的创造客体是社会生活且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然而无论是哪种客体解释说,都可以解释为生活,因为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物质的依赖,丰富情感的滋润,还有社会中的各种活动。关于文学的主体,则有“模仿者”与“创造者”之说,还有“旁观者”与“移情者”之说,另外还有一种就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同样,不管是哪种主体客体,我们都可以把他解释为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有感知能力的人。

再现派认为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观念;表现派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情感,甚至是本能欲念的表现。但二者又一个共同的地方,即文学是对生活的创造性反应。

总结上面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即文学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创造性反应,也等同于创作主体经观察创作客体或体验创作客体后在脑中形成了基本印象,并对这基本印象进行了深入的加工,这便是模仿的含义。

模范说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变化,然而其本质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改变。社会在发展,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因此每个时代呈现给人们的社会面貌也是不尽相同的。文学创作者根据社会面貌的不同进行模仿,当然也就创作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文学体裁。

在中国,模仿说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文字还没有出现,原始居民通过对自然力的认识创造了神话,而神话中的神或神身上的力量则是先民对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的模仿。文字产生后,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则是诗歌这一最为古老的文学形式,我们知道,诗,乐,舞三者的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从《吕氏春秋 古月》中的“昔葛天氏之谷,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中则可以看出,原始居民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祭祀方式在《诗经》中的乐歌中也是常见的,这难道不能说是原始诗歌对祭祀方式祭祀形式的一种模仿吗?然后是两汉的乐府诗,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至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继而是唐诗的出现,初唐时期,社会种种皆呈现走向繁荣的趋势,人人为仕途趋之,所以新诗总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盛唐时期是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的黄金时代,社会繁荣,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幸福,所以模仿社会面貌后的诗歌,其气象之恢弘,神韵之超逸,意境之深远,格调之高雅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而在晚唐时期,唐诗也因唐朝的衰落而由盛转衰,诗中充满的迟暮情调和晚香之韵就是对凄清衰败的社会风气的模仿。五代十国被宋朝统一,所以词这种文学形式在宋的繁荣时期多表现为气吞山河,大江流去的风格,也就是豪放派;而在靖康之乱后,北宋亡,南宋立,文人们慷慨悲壮一发于词,词人的词中多是亡国气息。并且无论是唐诗还是宋朝,我们都不难发现,诗词中不仅有大量的对社会生活的描写,还存在一大批意象,这些意象即是对自然物的模仿。大雁从南往北,因此被赋予家书的含义;柳树谐音为留,因此被赋予不忍别离的含义;月亮阴晴圆缺,因此被赋予思乡的含义,此种模仿数不胜数,比比皆是。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这在历史上刻画了深深的一笔,这同样在元朝人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用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杂剧应运而生。而杂剧家为了迎合人民的爱好,所创作的作品也都是模仿战争本质来反映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窦娥冤》,《汉宫秋》也就反应了这种实质。

明代短篇小说发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比长篇小说更直接广泛的反映了生活。因为当时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得到了进步,所以小说中爱情婚姻体裁作品占有很大成分,作品同时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明清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如《玉堂春落难逢夫》,另外还有部分作品拟活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把当时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模仿的淋漓尽致。清代的发展呈现一个由盛到衰的历程,曹雪芹也模仿整个历史写出了伟大著作《红楼梦》,通过写贾家大家族的衰亡来模仿清朝的衰亡。

步入现代,在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学者鲁迅,他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旨在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揭露造成病态精神的病态的社会,他开创了两种结构模式,即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而鲁迅自己也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养的注意”。在小说领域,出现了病态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他们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小说提出在那个社会的问题,然后用文学的方式将它们提出希望得到解决,其中夹杂着个人情感,但都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试图解决问题,其中叶圣陶的小说系列便是专心刻画学校知识分子和市民的精神历程方面,矛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反应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从这一点便不难看出,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生活的模仿。当时流行的乡土小说也是如出一辙,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在诗的领域,早期五四白话诗,带有思想解放的特征,并且体现一种自由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正适应了五四时期一切改头换面,思想解放的时代氛围;闻一多提倡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音乐美有音尺,平仄,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绘画美则考虑了与中国诗画想通,其实这都是对音乐,建筑,诗歌意境的模仿。散文领域,体式众多,风格各异,但这个时期,散文小品,都承担着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历史重任,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的扩张,都体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第二个十年,出现了三种文学思潮,有人文主义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通俗文学思潮。而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人文主义作家中的京派作家通过模仿老北京市民的生活来礼赞民族气节,新感觉派小说家通过模仿都市生活来刻画二重人格和变态性心理,民主主义作家巴金通过“家即社会”的观念来模仿家庭达到反专制反封建的目的。相对于人文主义作家,左翼革命文学家阶级观强于文学观,将现实中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观念渗透到“人的文学”中,模仿了现实也超越了现实。通俗文学思潮赶上了城市里酿成的“穆时英风”的读书市场效应这辆大车,它精心观察都市生活中的雅与俗,然后创作了雅俗互动,雅俗融合的通俗小说。实际上,实践了模仿说的还有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以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为代表的游记散文,新闻界和文学界致力写的报告文学,当然,报告文学对生活的模仿性最强,几乎就是对现实的描写。第三个十年,大众通俗小说中的赵树理以模仿农村生活见长;艾青模仿土地,太阳,波浪三个意象的实际意义,以现实主义诗学原则为基础实现了伟大的诗歌成就;由于延安文艺整风运动有延座讲话的开展,模仿生活中的战争,政治的文学作品也如火如荼进行着。

在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各个阶段的文学也随着时代的脉络呈现不同的颜色。革命历史文学的“三红一歌一唱”围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化等进行创作,“能够使用文字的亲历者自然有追忆这段光荣历史的愿望”,所以生活的亲历者回忆生活进行创作,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文革文学的样板戏也尽情歌颂共产党的领导,讲清阶级厉害关系,江青对早期八个“样板戏”的创作,排练,都有过大量的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指示”,它们涉及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表演动作,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唱腔,舞蹈编排,“样板戏”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这是对当时政治的模仿。经济复苏时代的复苏文学和伤痕文学又何不没有揭露与控诉“文革”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创伤呢?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中反应的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现象更是数不胜数,郭敬明小说《小时代》中的利益冲突,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是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模仿。

从历史到现在的文学活动中,我们总是能找到文学模仿的足迹。

表达方法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下面我将逐次分析各种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模仿说。

叙述,即记叙和述说,是对人物的出身,经历,对事物的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介绍,陈述的一种表达方式。叙述要求交代明白,需要包括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直接取材现实生活,模仿现实生活。

描写,就是描绘,摹写,即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和景物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印象。描写中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既达到了反映文章主旨的目的,丰富了人物形象,更能让读者从中找出生活的影子。如“生活已然在前进,留下爸爸在后面”就是对人生离死别时感受的痛与不舍进行了模仿。描写中的细节描写则更为突出的使用了模仿说,细节的定义是细小的环节,它于细微处见精神,包含三层意思,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细节描写通常是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而来,它也许掌握了人的面部抑或是动作的精髓,也许掌握了人对话的方式抑或是处理问题的角度,因此总能让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越来越相信。“这确实是个死面馍馍,面雪白雪白……因为是死面馍馍,所以很结实,有半斤多重,硬度和弹性如同垒球一样……它宛如外面飘着的白雪,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它没有经过发酵,还饱含着小麦花的芬芳,饱含着夏日的阳光,包含着高原的令人心醉的泥土气,饱含着收割时的汗水,饱含着一切食物的原始的香味”,这个细节描写就深刻的反映了种植小麦的劳作过程,从麦花到收割,将小麦的种植过程模仿地传神,细致,深刻。

议论,即是论述说理,用事实或事理材料,通过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表明态度,评论是非的表达方法。议论是一门逻辑学,它是从现实中的事理转化中汲取经验,转换思维,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正确的理论和确凿的论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逻辑与转换又何尝不是从生活中汲取了营养与精华呢?这就是模仿的隐形魅力所在。“理想与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这段精彩的描写中,我们也能发现理想与信念对我们的作用之大,从生活中进行模仿,从作品中学到知识又来指导人生。

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而抒情的写作最先需要能构建出能感动自己的情景,这样才会真挚,并且又由于抒情从另一侧面可以归纳为一种心理描写,往往是作者自己经历过那种感情才能感同身受,这可以算得上是对自己内心独白或切身感受的一种模仿。说明,是对事物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即把事物的形态,性质,构造,功用,关系等解说清楚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的艺术在于把变模糊为清晰,变忽视为注意,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有趣,而这种变化中的清晰,注意,具体,有趣都是我们日常活动后获得的体验,只是作者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融入了创作的过程中去了。

版权所有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入口 - Apple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