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下午两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先生应邀莅临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开展《汉族汉语独立时期考》学术讲座:围绕“汉语什么时候成为一个独立语言”进行论证。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经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张鹏飞教授出席讲座,石锓教授主持讲座。
孙玉文教授的研究采用独特的论证方法,对民族和语言关系理论问题进行了新探讨;证明“华夏”“四夷”论并不可靠;用三十多种汉族特有文化现象证明汉族独立至少有一到两万年历史,汉语独立为语至少一到两万年;提出应该如何进行汉藏诸语言研究问题。
孙教授指出,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大多被动接受“汉语隶属于汉藏语系”这一观点,但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并不周密。“汉族”这个概念的成立不会早于清朝,实际上汉族形成时间很早,而汉族形成时间缺乏文献材料记载。为了论证“汉语作为独立语言”这一问题,孙玉文教授采用了“代换法”---将“汉族语言什么时候独立”代换成“什么时候汉族成为独立民族”,而“独立民族必然有独立语言”,从而得出“汉语什么时候独立”的结论。
孙教授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对“汉藏语言非同源”进行了论证,把文献、考古、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语言。在分析中,孙玉文教授引用了大量文献和考古材料给“汉语独立”提供支撑,从而推断汉语至晚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例如:粟已被世界公认最早是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北方汉人领导下,驯化了野生狗尾巴草得来,为汉族人生产、繁衍等起到了重大作用,也是社群进入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据已有的考古材料可知,在山西、河北等北方汉人聚居地区种植粟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而后向南传播,湖南澧县城头山发现的南方最早的粟有5800年的历史,而粟进入藏区有5000年历史,若当时汉藏并未发生分化,粟不会在北方汉族驯化3000年后才引入西藏,由此可知当时汉藏已非同族。除了黍粟的种植,孙玉文教授还从水稻、大豆、茶树茶叶等农作物;八卦、龟甲占卜、龙、北斗四象等汉族独特文化符号;鼎、陶器、漆器等文化产物......三十多个方面来说明汉藏文化的时间偏差,得出“汉藏文化非同系”的结论。
另外,孙玉文教授就“华夏”与“四夷”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质疑。我们通常认为“华夏”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汉族,而“四夷”指的是华夏地区四周的少数民族,孙教授对“原始汉族”和“原始汉语”、“后原始汉族”和“后原始汉语”、先秦时期的“边地汉语”和“四夷汉语”进行了区分,并查阅了大量的辞典、辞书,才将“华夏”与“四夷”的关系研究透彻,指出“四夷指华夏周边少数民族”这种说法不可靠,“四夷”的定义不符合古书的记载,“四夷”不仅有少数民族,也有早期的汉族人。中原汉族周边的“四夷”有些是说汉语以外的民族的人群,有些是说边地汉语的后原始汉族人群。后来一些说汉语以外语言的民族人群同化到汉族,改说中原汉语;说边地汉语的后原始汉族人群融入中原汉族,也改说中原汉语。将“四夷”全部看作是说汉语以外的民族人群,这不符合古书事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必须得到纠正。
关于“汉族语研究”的问题,孙教授指出:“语言是一项文化功能,不是生物遗传功能。”通过DNA证明语言同源并不可靠,基因分析民族起源和民族关系的方法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研究手段,其论证效力局限在研究人种起源及其变迁上。最后,孙教授强调汉藏诸语言同源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说明。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都深受原始汉语以来的汉语影响,这是很有道理、比较合理的推测。因此,我们研究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多注意历代汉语对它们的深刻影响。
讲座尾声,师生们与孙玉文教授就本次讲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孙教授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在场师生都表示深受启发。最后,石锓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孙玉文老师的到访表示了真挚的感谢。此次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邱庆山)